top of page
搜尋

上达资本孟亮:科学传承,从青少年开始

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一日


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《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人》环节致辞

孟亮-上达资本管理合伙人、未来论坛理事


老师们,同学们,网上在线的大小朋友们,大家下午好!


我是孟亮,上达资本的管理合伙人,未来论坛的理事之一。今天非常高兴再次来到论坛,参与这个意义不平凡的科学家和孩子们的对话。

对话开始之前,我想和大家做一段简短的分享:

大家知道未来论坛是个什么组织吗?两年前,我们29位创始理事,其中⼀半是企业家/创业者,另⼀半是投资人,走到了一起。我们这群人,想做科学家,但是没有成为科学家的50后,60后,70后, 创立了未来论坛这个公益组织,目的是为了了崇尚科学,彰显科学家,和宣扬科学精神。


何为科学?科学一词,从英文Science翻译而来,源自拉丁语Scientia,直译应该是“知识”。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时,定义为“科学”,也就是,“分科的学问”。但是这远没有我国近代的徐光启先生最早对Science的翻译来的准确。徐先生引用“礼记-大学”里的“格物致知”,将science译成“格致”。格物,指的是推究,研究事物。致知,指的是获得知识,学问。前者是过程,后者是结果。所以,我们宣扬的科学精神,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结果,更是推究,研究的精神。

法国人类学家Claude Levi-Strauss有一个对科学家的经典描述:

“The scientist is not a person who gives the right answers, he is one who asks the right questions”.


说的是,所谓科学家,不是⼀个提供正确答案的人,而是一个知道问什么问题的人。


难怪,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问题很多是“猜想”。


为什么我们这群人,现在,更要宣扬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?并视之为使命。不是为了我们这代人圆一个未圆的科学家之梦,而是为了我们的下⼀代,你们,青少年一代!


我们成长的时代也曾宣扬科学。在那熟悉且并不久远的口号 - 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!”的号召下,我们好多人都从数理化学习出发,我1990年出国留学的专业就是数学,但是,最终走上了不是科学家的路。原因是,当时的教育的重点在于目的,而不是过程。我们的目的是知识,且最终目的是学本领,求一条谋身之路,难怪我们中的很多人,包括我在内,走上了“华尔街的不归路”。


还记得“十万个为什么”吗?那时我们最爱看的科学书籍。我们当时注重的是知道并记住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,而没有注重问什么?如何问?也就是强调了“致知”,忽略了“格物”。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,无可厚非,因为太缺乏知识,还没有到能够格物的阶段。


可是在今天,Google,YouTube,成为最大的教育机构,网上答案无所不有,无处不在。AI人工智能有着强大的储存,计算,甚至学习能力。人类光靠能够获取知识,回答标准答案已经远远不够。学会问问题,推究事物,研究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

纵观历史,总有⼀些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被科学家变为现实,正是神奇的创造力每分每秒都在改善人类的生活。青少年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,敢想敢问,未来你们是科学探索的主力军。正如潘老师在给青少年的寄语里所说:“科学研究是需要⼀代⼀代传承下去的,真正的希望还是属于青年人的”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